
1971年春天,在一次整风会议上,身患直肠癌的陈毅遇见了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。
"陈司令员,我家老三现在在你那边工作吧……"陈老总开门见山地对陈锡联说。这句话一出口,陈锡联马上领会了老首长的用意……
陈毅和张茜生了三个儿子,老大叫陈昊苏,老二是陈丹淮,最小的叫陈小鲁。陈小鲁后来提到,爸妈跟他讲过出生时的事。因为前面两个都是儿子,陈毅两口子特别想要个闺女......
可谁曾想,家里又多了个男娃。军部派来照顾家属的助理员去看望刚生完的张茜时,意外发现刚出生的孩子裹着小被子被搁在了房门外头……
"这孩子怎么搁门口了?"助理员纳闷地问张茜。"我不想要了,谁爱要谁抱走。"她直接回答。挨了一顿说后,张茜才把孩子又抱回屋去。
张茜嘴上不说,但对老三的照顾一点没少。因为陈毅经常在外打仗,很少回家,带孩子的事基本都落在她肩上。
陈毅虽然经常不在家,但一直惦记着几个孩子。他总在给老婆的信里打听孩子们最近怎么样,还会给出一些教育方面的意见。给三儿子取名"小鲁"是有讲究的,这个名儿来自"孔子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"这句话,也暗含着他对拿下山东这块地方的远大抱负。
1949年3月23日这天,陈毅率部队行进至安徽蚌埠时,特意给妻子张茜写了封信。他在信中关心地询问三个孩子的近况,还特别嘱咐妻子教育孩子时要多些耐心,特意提到"别让孩子们也养成孤僻的脾气"。
4月5日这天,陈毅再次提笔给远在山东白求恩医学院工作的妻子张茜写信。他在信中动情地写道:"...三个孩子就拜托你多费心了,我实在顾不上他们,家里的事都得靠你操持...等南京解放后铁路恢复通行,希望你能尽快带着孩子们南下团聚。这些年咱们夫妻分隔两地,孩子们也长期见不到父母,这样的日子该结束了!"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。
上海解放后,陈毅担任了上海市长职务。1954年,陈小鲁随父母搬到北京生活。他们一家住在中南海怀仁堂西边的小路旁,跟邓小平、谭震林等领导人做邻居。那时候中南海特别热闹,夏天大家经常去游泳、划船。
1963年秋天,17岁的陈小鲁成为北京八中的一名新生。那时候,整个国家的政治氛围已经开始变得动荡不安,像他这样的年轻学生也慢慢被卷入了时代的浪潮中。到了1966年,正在读高三的小鲁在老师的指导下,正全力以赴地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做准备。
陈小鲁记得很清楚,那天班主任在教室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:国家要取消高考制度。他回忆说:"消息一出来,整个班级都沸腾了,同学们兴奋地把课本全扔上了天。"
1967年7月末,北京各中学纷纷效仿巴黎公社的模式成立校内"革委会"。在八中的革委会主任选举中,平时表现活跃、在学生中很有影响力的陈小鲁获得了1100多张选票,距离全票当选只差20多票。
有一天陈小鲁放学回家,全家人正围坐吃饭时,父亲陈毅突然聊起了最近的事。他先是感叹这场运动来得又快又猛,然后转头问小鲁:"你们学校现在是什么情况?"
听说学校停课了,陈老总特意嘱咐孩子们:"情况很复杂,你们要管好自己。"他特别严肃地对陈小鲁说:"外交部的事你别掺和,学校的事我也帮不上忙,这些你都别跟我提。"
从那之后,陈小鲁再也没跟父亲聊过学校的事情,陈毅也没再打听。8月18日那天,毛主席穿着军装、戴着红袖章站在天安门城楼上。陈小鲁当时也在广场,但没资格上城楼——他"算不上积极分子"。
实际上,陈小鲁虽然平时做事挺积极,但他对当时的情况也有自己的困惑。当选校革委会主任后,他坦言"心里没底,不知道该怎么开展工作"。不过出于强烈的责任心,他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个担子。
8月18日过后,北京开始限制外地学生来京交流活动,造成这些学生吃饭住宿都成问题,现场一片混乱。没过多久,周总理把铁道部和北京市的领导叫来开会商量对策,学生代表陈小鲁也出席了这次会议。
那时候,北京火车站被外地学生挤得满满当当,旅客根本走不了。周恩来开会中途离开时,陈小鲁向铁道部领导提议,不如专门安排一个车站给这些学生,把人流分开。但领导说他们想得太简单,实际情况很复杂,还解释了很多技术上的困难。
周总理回来之后,也跟铁道部负责人说了类似的话。这回对方马上点头答应:"好的,没问题。"站在旁边的陈小鲁忍不住发火:"你到底听道理的,还是只听当官的?"
局势越来越紧张时,陈小鲁凭借个人影响力组建了"西纠"组织,专门负责协调管理北京西城区各学校的相关团体。这个组织成立后,接连发布了十几条正式指令,还获得了国务院提供的办公场所、专车、专职司机和厨师等配套支持,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。
但到了11月,情况急转直下,西纠突然被定性为反动团体。更糟的是,1968年开始,关于陈小鲁的各种不实传言开始满天飞……
"有人造谣我犯了命案,还有人传我卷钱跑路..."陈小鲁多年后谈起这段往事。当时他父亲正身处困境,原本退出运动的他化名陈卫东,跑到北京718厂干活去了。
4月14日晚上,陈小鲁突然被周恩来叫到西花厅。这位开国元勋的儿子被告知,他要去沈阳军区下面的一个农场参加劳动锻炼。
"这对你们父子俩都好。好好表现,干得好的话能去当兵。要是表现不好,后果会更严重。"周总理这样叮嘱陈小鲁。他还特别交代:别跟任何人说要去哪儿,到了部队也别往家写信,这是规定。
第二天天刚亮,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杨德中就过来接陈小鲁了。分别时,张茜忍不住哭了,陈毅对儿子说:"......我的处境就看中央怎么定了。不管结果如何,你都要做好心理准备,可能再也回不了这个家,再也见不到我们了。"临走前,陈小鲁给八中的同学留了张纸条,上面写着:"要坚信党中央,坚信毛主席,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什么都不怕。"
陈小鲁坐完火车又转汽车,终于到达了水稻种植区。四周全是白茫茫的盐碱地,三十里内连个人影都看不见。因为碱性太重,连喝的水都带着苦味。
团部驻扎在平房区,部分连队则住在地窖改建的营房。陈小鲁和战士们同吃同住,餐桌上最常见的硬菜就是海蛎煎蛋。他每天跟着队伍出操训练、下地干活,日子过得特别踏实。
陈小鲁工作表现突出,获得了"五好战士"的荣誉称号。但当时他还没正式入伍,既领不到补贴也分不到粮食。在基层连队待了将近两年后,连队领导把他的情况汇报给了上级。1970年3月8日,陈小鲁正式入党,两个月后终于被批准参军。有一次听军长讲部队历史,从红15军团历任领导说起:徐海东是第一任,刘志丹接任,然后是黄克诚......数完这些老首长,军长忍不住叹气:唉,现在剩下的好干部不多了,大部分都被打倒了......
那段日子,陈小鲁心里总惦记着父母。他每天翻报纸看领导人的新闻,想从字里行间看出些门道。1971年五一节那天,他在报纸上发现父亲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。"这下可算踏实了,能公开露面就说明问题不大,挨批斗就挨吧",他后来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。
与此同时,陈毅夫妇日夜牵挂着远方的三儿子。1970年岁末,陈毅被查出患有直肠癌。手术过后,这位老父亲对小鲁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......
1971年春天的一个上午,生病的陈毅坚持参加了一场整风会议。在那里,他碰巧遇见了老朋友陈锡联,当时陈锡联正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。
陈锡联14岁就加入了红军队伍,打起仗来特别勇猛,立下不少功劳,战友们都叫他"小钢炮"。他跟着徐向前、刘伯承、邓小平、陈毅这些首长干了很多年,在他们手下打过不少硬仗。
整风会议期间,陈毅碰见陈锡联时主动搭话:"陈司令员,我家老三现在就在你那边工作......"
陈锡联听完陈老总的话,马上领会了他的意思。他笑着回应:"对,这小子干得不错,已经升为指导员了。我这就叫他回来!"
一个多月过去后,连长突然找到陈小鲁,告诉他军区领导批准他立即返家。得到回家许可的陈小鲁赶到中南海时,因为不清楚自己家是否还在原处,就向站岗的士兵打听:"我叫陈小鲁,想问问我家现在还住在这里吗?"
"你爸还在原来的住处,记得从西门进去。"站岗的士兵对年轻人说。陈小鲁走进那个他再熟悉不过的院子时,发现父母正互相搀扶着从屋里走出来迎接他。
手术后,父亲看起来老了很多,人也瘦了一圈。陈毅见到许久不见的儿子,打趣道:"哟,指导员来啦!"陈小鲁却一脸茫然:"指导员?什么意思?"
陈锡联司令告诉陈老总:"你儿子升指导员了。""爸,没这回事,"陈小鲁赶紧解释,还特意扯了扯自己的军装给父母看:"您瞧,衣服还是两个兜的!"
大家正笑得开心,张茜突然一把抱住儿子开始掉眼泪。就连见惯世面的陈老总,这会儿也忍不住红了眼眶。
周恩来夫妇这次回家时,特意邀请了陈小鲁到家里做客。周总理告诉他,部队里的战友们对他的评价很不错,已经提交了申请报告,询问是否可以让他正式参军、加入党组织并提拔为干部。
"为啥不能入党?为啥不能升职?我跟他们讲,不管是谁,只要符合条件就行。这种事儿还用得着打报告吗?!"周总理这番话让陈小鲁心里热乎乎的。
年底那会儿,陈小鲁回家探亲时,躺在病床上的陈毅这样嘱咐儿子:"回部队后踏实干,别总惦记我。我这身子骨还能好起来,迟早能下地走动,照样能为国家出力。"
1月4日,陈小鲁在父亲病危时赶回北京。张茜不断在丈夫耳边轻声呼喊,成功让昏迷的陈毅短暂苏醒。
陈毅望着小儿子,眼神微微一亮,张了张嘴,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出口。
两天后,陈毅元帅去世了。1月10日追悼会开始前,毛主席突然改变主意要来参加。当人们看到毛主席出现时,现场哭声更大了。陈小鲁既感动又心情复杂......
几年后,陈小鲁和粟裕的女儿粟惠宁喜结良缘。当“批邓”开始后,已经成为团政治部主任的陈小鲁不愿说违心话,向军区打报告提出调回北京。
在写给岳父的信中,陈小鲁提到"志趣不合,不必强求"。军长得知后特意找他谈话:"你条件这么好,突然要走多可惜?留在我这儿,过几年我这个位子就是你的。"但陈小鲁去意已决,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。
之后,陈小鲁被派往英国,在那里当了四年武官。1985年,39岁的他回到国内,在北京国际战略问题学会做起了研究员工作。
有一次,军委副主席杨尚昆碰见了陈小鲁。两人聊天时,杨尚昆问他:"工作方面有什么打算?想不想调个岗位?"
"杨叔叔,我在这儿过得不错,谢谢关心。"陈小鲁礼貌地回应道。时间来到1992年,当时的证监会主席刘鸿儒也曾邀请他去工作,但再次被他婉言拒绝了。
陈小鲁是陈毅元帅的儿子,但他对当官没兴趣。他坦言:"我觉得自己没啥特别的本事。"过去的经历让他想换种活法,离开体制追求自由。
1991年,45岁的陈小鲁从部队退役。之后他选择投身商界,在生意场上闯出了一片天地。他始终认为,在商业环境中,诚信是成功的必备条件。
2011年正值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》发布30周年之际,陈小鲁多次参加相关讨论会。他在会上积极发言,阐述自己的观点。这位老党员曾明确表示,毕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。
股票加杠杆软件,专业股票配资开户,股票配资程序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