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0年,一位英国人以20万英镑的价格,在苏富比的一次拍卖会上,买了一组与圆明园有关的照片,共有12张。
不久之后,有媒体联系到了这位拍卖的得主。在得到了他的许可后,这组照片正式面向全球发布。这标志着“万园之园”圆明园,在被毁近两个世纪后,终于向公众展示了它的本来面貌。
这是一张关于圆明园的唯一实景照片,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,照片上的图像已经变得模糊不清,但人们还是可以从这组仅有的圆明园部分场景的老照片中,窥见当年这座皇家园林的绝世风采。
这不仅激起了全球对圆明园的兴趣,促使许多人开始探索它的过去和现在;也让中国人重新回顾那段痛苦的历史,感受到那份难以忘怀的耻辱和伤痛。
历时一百五十年才建成的宏伟园林艺术。
1709年,康熙皇帝在偏殿里召见了四皇子胤禛。同时在偏殿内,还有负责皇家园林管理的官员。
胤禛进了门,先跪下行了礼,然后抬头看见康熙还在书案前写字,旁边站着一个他不认识的低级官员。他心里满是疑惑,搞不清皇帝叫他来有什么事。
胤禛一看,康熙正在八尺大的宣纸上写着“圆明园”几个字,神情非常专注。写完后,他反复看了几遍,才默默点头,在后面签上了名字。
康熙此时才抬起头来,对胤禛说:“你过来。”
胤禛急忙走上前,绕过桌子,来到康熙的旁边。他顺着康熙的目光望去,开始仔细观察那幅大字。从字义和布局来看,这应该是某个宅子或园林的招牌题字。
康熙转头望了他一眼,问道:“你知道‘圆明’二字是什么意思吗?”
胤禛虽然大致能猜出那些话的意思,正准备开口时,忽然明白过来,康熙其实是要借这个机会对他进行提醒或者训诫。
由于康熙早已私下决定让胤禛继承皇位,因此经常找他谈话指导,这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。胤禛立刻改口说:“儿子不清楚,还请父皇指点。”
康熙把笔轻轻放下,往后退了几步,说道:“做人要圆通,做事要中正;要明白事情,就要仔细琢磨。作为一个君主,既要灵活变通,又要明辨事理。这些道理你一定要记住啊!”
胤禛连忙回答“是”,康熙伸手指向案几说:“城西北有一座旧园,朕已经给它改名为圆明园,今天叫你来,就是要将这座园子赐给你。”
这时,胤禛才恍然大悟,康熙的意思终于明白了。他赶紧回到桌前,跪下向康熙道谢。接着,康熙又把站在旁边已经很久的园林管理官员叫过来,吩咐了几件事,还让他把题字收好。
既然这是皇上赐的花园,胤禛还是很在乎的。当天出宫后,他就跟着负责的官员去看了看。花园不算大,位置在京城西北郊,靠近另一座皇家花园畅春园。
以前的园子里只有几座建筑,虽然有些山水小景,但整体上更像是一个被遗弃了很久的老宅。对于一直住在京城的胤禛来说,能得到一座郊外的园林,而且还是康熙亲自赐予的,心里自然十分高兴。
但问题是,如果这是他自己买的花园,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马上开始建设。但是这是皇上赏给他的,如果动手改造,又怕康熙认为他贪图享受;如果不改造,这个花园也住不下人。
他一度怀疑,这是否是康熙用来试探他的。想到这里,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办。除了让人把康熙题写的“圆明园”几个字做成牌子,挂上门外,再也没有对这处园子做其他任何事情。
当园林的负责人问胤禛是否要开始改造和扩建时,胤禛笑了笑说:“园子里的老房子稍微整理一下就能用了,不用大动干戈。”负责人听后似乎明白了胤禛的意思,就没有再追问。
有一天,康熙突然想起了这件事,就找来了主事官员,问了一下园子的事情。主事官员说,胤禛并没有打算改造或扩建园林,只是叫人简单清理了一下。康熙听了,笑了笑,说:“这孩子果然没有让我失望。”然后他交代主事官员从户部调集银两,以他的名义对园林进行改造和扩建。
这次的改造和扩建规模不大,主要是增加了几座建筑,并丰富了园内的山石景观。
1723年,康熙皇帝去世后,胤禛登基,年号改为雍正。刚开始,雍正皇帝主要处理朝廷的各种事务。到了雍正二年,他立即命令内务府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,并且强调:“如果工作不力,就会受到惩罚。”这显示出他对工程的急切心情。
从康熙四十八年,也就是公元1709年,到咸丰十年,即公元1860年,历经五位皇帝——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和咸丰,圆明园花费了近150年的规划与建设,最终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。
汇聚了古代与现代,融合了中国与外国建筑与景观艺术的“园林之王”。
之前提到过,康熙赐给雍正的圆明园,起初只是一个有些破旧的老房子,主要是为了让雍正除了京城里的主要住所外,还能有个郊外的休息地方。康熙虽然正式给园子题了字,但也只是顺便加上了一些对雍正的“教导和提醒”。
雍正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,收到赏赐后,他立刻注意到了这所老宅院,实际上,他看中的是京西北郊这块风水宝地。
这里虽然没有高耸的山峰和大湖,但西山的秀峰连绵起伏,玉泉山的泉水潺潺而下。以北海为代表的山水湖泊星罗棋布,虽然位于北京,却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。
京城里的故宫和亲王府都是规矩得很,几乎一板一眼。因为位置的原因,连故宫的后花园都显得很小,完全没有皇家的气派,更别提胤禛的亲王府了。
那时候,因为害怕康熙皇帝,又没钱,这个想法只能压在心里15年。现在康熙皇帝已经不在了,轮到他做主了,想建个园子,只要跟内务府说一声就行了,雍正皇帝再也不用忍耐了。
他不仅想把圆明园改造成一个皇家的京郊别院,还想建一座与故宫功能相同的宫殿,既能避暑,又能起居和处理政务。
雍正亲自向负责圆明园建设的官员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想法:首先要有和故宫一样的建筑群,集皇室居住和政务于一体;其次要利用山水优势,打造大面积的景观。
为了让皇家庭院不显得孤单,雍正特别指示主管官员,在周围一定要建造一系列热闹的辅助建筑,供官员、举行仪式和商人等使用。
到了雍正时期,经过多次扩建,圆明园的总面积达到了3000亩,主要的建筑和景观已经基本建成。
到了乾隆皇帝的时代,他对圆明园的喜爱比雍正还要强烈。在他执政的几十年里,他不仅继续改造和扩建主园,还不断丰富园内的建筑和景观。此外,他还在这主园的东面和东南面增加了两个大型的园区,一个叫长春园,一个叫绮春园。这三个园区一起被称为“圆明三园”。
到这时,圆明园的总体设计和布局已经基本完成。总面积达到了5200多亩,拥有150多个各具特色的主题景点,总建筑规模达到了16万平方米,成为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和宫殿群,也因此获得了“万园之园”的美誉。
从雍正皇帝开始,到乾隆,再到嘉庆和道光,四任皇帝都非常重视圆明园的建设。即使到了嘉庆和道光年间,清朝的整体国力已经开始衰落,内忧外患严重,但皇帝们还是继续大兴土木,对圆明园进行扩建。
圆明园被誉为“万园之园”,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规模宏大、景点众多,更重要的是,园内的建筑和景观集中展现了中国几千年的美学精华,同时也是中国建筑和园林技艺的巅峰之作。
和普通的豪门宅第不同,即使它们非常富裕,但由于受到皇权时期建筑规范的约束,以及建造规模的限制,很难有太多自由发挥的地方。
因为圆明园是皇家园林,所以它的规模可以不断扩大,建筑风格也可以随心所欲。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单个建筑和景点的设计,都追求多样性和新颖独特。
正是因为这样的设计理念,长春园中的西洋楼才显得格外独特,这里包括了“方外观”、“大水法”、“观水法”等多个风格各异的建筑和景观。这些建筑采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“巴洛克”风格,而景观则借鉴了“勒诺特”风格。同时,在保持西式风格的基础上,还巧妙地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,使得整个景区既新颖又富有创意。
长春园的“西洋楼”虽然在整个圆明园的建筑和景观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,但单独看,它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西洋建筑群,开创了西洋建筑和景观进入中国的先河。
一位西方传教士曾经亲眼见到过“西洋楼”,他惊叹不已,说圆明园就像是中国的凡尔赛宫。
园林遭受破坏,一百万件珍贵的历史文化物品被洗劫一空。
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,刚让全世界看到它的美丽,却很快遭遇了巨大的灾难。这场灾难不仅让这座“万园之园”变成了废墟,也让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和耻辱。
1856年10月,也就是清朝咸丰六年的时候,英法两国为了更好地打开中国市场并巩固自己的利益,同时也想扩大他们在远东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,于是对当时的清朝政府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。
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有着很大的区别:
英法联军的首要目标是打开中国的贸易门户,改变中欧的传统贸易模式,让欧洲的商品能够快速进入中国市场。因此,当时英法联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和路径,都是以广州等南方贸易口岸为主。
第二次英法联军的主要目标不再是仅仅打开更多的贸易港口,而是要让清政府完全屈服。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,使清政府进一步放宽对外贸易的控制,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。同时,他们还想把殖民地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中国的内地,以便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建立和巩固欧洲列强的政治与军事影响力。
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标与第一次大不相同,英法联军选择从海上绕道到达天津,直接将军队开到了清政府的政治中心北京附近。
而位于北京城外的圆明园,则成了英法联军的主要目标。因为没有城墙,也没有军队驻守,英法联军简直就像进了空无一人的地方一样轻松进入。
从1860年10月7日到10月18日,这十二天里,英法联军来来往往,圆明园变成了任由他们抢夺的无人看管的地方。
第一次走进园林,看到各种奇珍异宝和历史文物,英法联军竟然还召开分赃会议,商量如何分配抢来的财宝。
当时的法国政府,竟然无耻地要求军队将抢来的珍贵物品分成两份,一份交给拿破仑皇帝,一份交给法国博物馆。
在英法两国达成协议的第二天,他们就开始组织士兵对圆明园内的珍宝进行大规模的抢夺。
那次抢劫持续了两天,从1860年的10月8日开始,到10月9日结束。英法联军把园内的大部分珍宝和文物用车辆装运走了。
1860年10月11日,英国军队派出1200名骑兵和一个步兵连队,再次进入圆明园。这次他们继续搜刮园内的财物,直到最后,除了建筑景观外,园内所有可以带走的东西都被抢光了。
我们知道,在那次鸦片战争中,英法联军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抢夺财物,他们的真正意图是对清朝政府进行一次严重的打击,迫使清朝政府无条件接受他们将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计划。
因此,英国军队在得到了欧洲各国的支持和自己政府的同意后,以清政府曾在圆明园关押过英国人“巴夏尔”为由头,于1860年10月18日,派出了三千五百多人进入圆明园。
这次进入圆明园的英国士兵,奉命对园内的所有建筑、景观和陈设进行彻底破坏。他们一边砸毁园内的各种设施,一边四处点火,放火烧毁园中的美景。
这场大火整整燃烧了三天三夜,浓烟遮天蔽日,好几天后才慢慢消散。这座集圆明园主园、长春园、绮春园(后来改名为万春园)于一体,被誉为“万园之园”的地方,就这样被英军一把火毁掉了。
到了1873年,也就是同治12年的时候,圆明园里只剩下13处破败的建筑了。园子里的宝贝,那些承载着丰富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物品,全都被抢走了,最后分散在了欧洲的各个地方。
清朝政府因此遭受了严重的打击,被迫与英法联军签订了《天津条约》和《北京条约》这两个不平等的协议。从那以后,清朝政府陷入了极度的衰败,国家的整体实力也逐渐减弱。
总结语
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疯狂掠夺和破坏,不仅让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流落海外,还有无数文物被直接损毁,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。
对于圆明园这座“园林之最”的破坏和焚烧,使得这个独一无二的历史建筑和景观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。后人只能通过有限的文献和模糊的照片,来想象这座皇家园林昔日的辉煌。
股票加杠杆软件,专业股票配资开户,股票配资程序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